学习园地

文秘资料

网站首页 >> 学习园地 >> 文秘资料 >> 正文

作文的三个阶段和写作的三个层次

发布日期:2024-12-02    作者:梁实秋  张中行     来源:文秘课堂    点击:

想起刚入秘书科时,一老同志讲,文秘写作要经历四个阶段,简单来讲就是4个字,像、准、实、新。他说,一开始就是模仿着写,至少从面上一看,胳膊腿儿都有,看着像回事儿,但“不求甚解”。接着,用语开始准确起来,不说大白话、外行话,文中每一个词、每一个数都能说明来历。后来,文章开始删繁就简,去掉空话、虚话,变得实起来。最后,就是最高阶段,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近日翻看中学语文课外读本,不经意间觅得两篇美文,与老同志的文秘心得颇为相似。当然,我认为还是下述美文讲得更透彻一点。




作文的三个阶段

梁实秋


     我们初学为文,一看题目,便觉一片空虚,搔首踟蹰,不知如何落笔【刚从事文秘工作,也是这种状态,看着以往前辈们撰写的领导讲话汇编,厚厚的几本,光看目录都“悚然而惧”,不知道从何写起,也不知道从何学起。那时候呆呆地坐在那里,不知道干啥。心里特别崇拜那些老秘,纳闷这么多篇文章,他们都是怎么写出来的。问之秘诀,得到的答案基本上一样,“慢慢写吧,写着写着就会了”。然而,依然是“不知所措”。那种迷茫感和无力感,会持续好一段时间】。无论是以“人生于世……”来开始,或以“时代的巨轮……”来开始,都感觉得文思枯涩难以为继,即或搜索枯肠,敷衍成篇,自己也觉得内容贫乏索然寡味。胡适之先生告诉过我们:“有什么话,说什么话;话怎么说,就怎么说。”我们心中不免暗忖:本来无话可说,要我说些什么?【确实不知道写什么的痛苦,那种抓耳挠腮也想不出的煎熬,是文秘人员必走的长征路。我记得有一年写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讲话,想了三天都不知道如何破题,中午午休那短短半个小时,都能做梦梦见在写稿。看着往年的定稿,总觉得写得太好,无法超越。想写点新意,却不知道从何写起。外地经典范文摆在面前,心中对这些大神是一万个佩服。但如何实行“拿来主义”,却感觉“老虎吃天——无从下嘴”】有人认为这是腹笥太俭之过,疗治之方是多读书。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固然可以充实学问增广见闻,主要的还是有赖于思想的启发【在思想受到启发前,我们的方法是多读多用、现学现卖。曾经有一位A领导,他每周都推送给我们十几篇精华文章,我们打印出来,分给每个人细细阅读。遇到好词好句、独到观点,大家都记下来,给A领导写稿时融进去。这样每周不停地汲取新知识,再不停地将新知识用到文稿中,现学现用、活学活用。A领导很满意,我们也无形中学到了不少写稿本领。当然,刚开始都是搬运别人的金句,搬着搬着自己就粘上了灵气,也能偶尔冒出金句来】,否则纵然腹笥便便,搜章摘句,也不过是诠释之学,不见得就能作到“文如春华,思若涌泉”的地步。想象不充,联想不快,分析不精,辞藻不富,这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。


     渡过枯涩的阶段,便又是一种境界。提起笔来,有个我在,“纵横自有凌云笔,俯仰随人亦可怜。”对于什么都有意见,而且触类旁通,波澜壮阔,有时一事未竟而枝节横生,有时逸出题外而莫知所届【大概三年左右,自己上路之后,写稿子就有自己思想了。这时候,科长要是删掉你的几个“金句”,你心里就会颇不舒服,赶忙给他解释这句话的出处,以及自己的良苦用心。如果科长执意要删,你可能会嘟囔几句,有个性的同志还会生气。我记得自己有一次就很不满、顶撞了科长,没想到他很高兴,笑着说,“敢顶撞我,说明你有底气,文章写得扎实。而不像刚来的时候,我说什么你就干什么,没有自己的主见。”后来的日子里,我总是观察着,一般你敢与科长“据理力争”时,说明你写稿已经进入了状态】,有时旁征博引而轻重倒置,有时作翻案文章,有时竟至“骂题”,洋洋洒洒,拉拉杂杂,往好听里说是班固所谓的“下笔不能自休”。也许有人喜欢这种“长江大河一泻千里”式的文章,觉得里面有一股豪放恣肆的气魄。不过就作文的艺术而论,似乎尚大有改进的余地。


     作文知道割爱,才是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征象。须知敝帚究竟不值珍视。不成熟的思想,不稳妥的意见,不切题的材料,不扼要的描写,不恰当的词字,统统要大刀阔斧的加以削删。芟除枝蔓之后,才能显着整洁而有精神,清楚而有姿态,简单而有力量。所谓“绚烂之极趋于平淡”,就是这种境界【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:有的看似重磅刊物的头版头条,文章似乎写得很平淡,看不出好在哪里,有时会冒出“现在很多文章都乏善可陈”的感叹。真的如此吗?当然不是。这就如同欣赏张旭的草书,看不懂时觉得乱七八糟,等看懂时会热泪盈眶】


     文章的好坏,与长短无关。文章要讲究气势的宽阔、意思的深入,长短并无关系。长短要求其适度,性质需要长篇大论者不宜过于简略;性质需要简单明了者不宜过于累赘,如是而已。所以文章之过长过短,不以字数计,应以其内容之需要为准。常听见人说,近代人的生活忙碌,时间特别宝贵,对于文学作品都喜欢短篇小说、独幕剧之类,也许有人是这样的。不过我们都知道,长篇小说还是有更多的人看的;多幕剧也有更多的观众。人很少忙得不能欣赏长篇作品,倒是冗长无谓的文字,哪怕只是一两页,恹恹无生气,也令人难以卒读。


     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。顷刻之间成数千言,未必斐然可诵,吟得一个字拈断数根须,亦未必字字珠玑。我们欣赏的是成品,不是过程。袁虎倚马草露布,“手不辍笔,俄得七纸”,固然资为美谈,究非常人轨范。文不加点的人,也许是早有腹稿。我们为文还是应该刻意求工,千锤百炼,虽不必“掷地作金石声”,总要尽力洗除一切肤泛猥杂的毛病。


     文章的好坏与年龄无关。姜愈老愈辣,但“辣手作文章”的人并不一定即是耆耇(qí gǒu)。头脑的成熟,艺术的造诣,与年龄时常不成正比。不过就一个人的发展过程而言,总要经过上面所说的三个阶段。




写作的三个层次

张中行


“千古文章一大抄”


     写作能力是在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书读得少,或者没有读通,写作能力不可能提高。读书对写作有两个借鉴作用。一是写作内容上的。任何一篇文章、一本著作,都不可能是作者自己苦思冥想地想出来的,总要借鉴别人思考、研究、调查的成果。我们读的书里的思想、观点和材料,都是他人心血的结晶,可以给我们以启发。二是写作方法上的。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史,前人在抒情状物等方面创造的形式可以说是千姿百态,丰富多彩,很多作品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。书读多了,这些表达形式都装在脑子里,哪种内容用哪种形式,有时想也不用想,一拿起笔自然就出来了。所谓“千古文章一大抄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不要个人的创新。


写真实


     常有年轻的朋友问我练习写作应该注意什么,我的回答是两点。一是像阅读一样,先得养成习惯。每天拿出二十分钟、半个小时,不管写什么,也不管写得好不好,坚持天天写。经常写,手就可以越练越熟。老不动笔,即使心里存了很多东西,真到动手写的时候仍会觉得手很笨,笔发涩。再一点是要写真话,写心里话。有些人认为写作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情,一提写文章就不由自主地板面孔,端架子,这就容易假。其实写作就是用笔说话,初学者不妨解放思想,先练“胡说八道”,怎么想就怎么写。时间长了,有了经验,就知道哪些话该说,哪些话不该说,哪些话该多说,哪些话宜少说。有时脑子里只想到八分,到手底下就变成了十分,手就给你改好了。


去雕饰


     真正的好文章,内容要深刻,表达要平实自然。同样的事情、同样的道理,哪个表达得最简单最自然,哪个就最好。比如逻辑学里有个观点:归纳法靠不住。这个道理国内学者也有人讲过,但用的方法是堆砌抽象概念,要费很大劲才能弄明白。英国的罗素就不这样讲,他只打了个比方。他说就像有人养了一条狗,每天下班回家先是把大衣脱掉挂在衣帽钩上,然后就给狗喂食。时间长了,狗只要看见主人挂大衣,就跑到狗食盆旁边等着。这一天又是如此。但这次狗错了,今天他的主人挂上大衣后,接下来做的不是喂狗,而是跟太太吵架。罗素说,我们相信归纳法,就像狗相信主人挂上大衣以后一定给它喂食一样。我看这样的写法比堆砌概念要强上百倍。我看过一篇习作,写登山的,全文七八百字,扭扭捏捏,全是形容词,删掉这些形容词只能剩下百十来字。这个路就完全走错了。现在有些年轻人写文章喜吹弄些新术语,喜欢用那种别别扭扭的大长句子,认为这才算得上文章。有家有名的刊物,登了一篇不到两页的文章,不用说内容,连标题也看不懂。这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观念问题。能力不够可以锻炼,认识错误就很容易走到邪路上去。


两句座右铭


     跟叶圣陶先生共事多年,他说过两句话,我到现在记忆犹新。他说,你写完了文章在这屋念,那屋听的人以为你在念稿子,这说明你的文章写得不行;听的人以为你在说话,那才行拿写好的文章给人看,人家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,这说明你的文章写得不行;一个字都不能动,或者动一个字文章韵味就变了,那才行。我一直把叶圣陶先生的话当作座右铭。两种说法意思完全一样,一种用十个字,一种用九个字,那就一定用九个字,这是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。“我坐在椅子上”挺好,有人偏要写“我坐在了椅子上”,不像话,平时谁也不这样说。


要有独立见解


     写作有三个层次:第一个层次是养成习惯,第二个层次是产生兴趣,第三个层次是有自己的见解。写作不能总跟在别人后头人云亦云,亦步亦趋,而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,培养自己的眼光和见解。在很多问题上人们可以见仁见智。只要你的认识是持之有据而不是主观臆断的,是成系统而不是支离破碎的,就说明你的写作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。总之,写作最好有自己的见解,知道怎么写高明,怎么写不行,尽量学好的。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。